天使与魔鬼:添加剂下的食品进化史


天使与魔鬼:添加剂下的食品进化史


如今 , 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共计超过2.5万种 , 密密麻麻的配料表里几乎完整抄录着人类近一个世纪的味觉记忆 。

作者 | 辛夷
【天使与魔鬼:添加剂下的食品进化史】编辑 | 杜仲
来源 | 观潮新消费(ID:TideSight)
一句“全是科技与狠活” , 让视频博主辛吉飞30天涨粉500万 , 也让全网患上了PTSD 。
看似醇厚的汤白是加了“三花淡奶”、明胶片剪成丝泡软加糖 , 就是一碗“份大料足”的滋补燕窝……在辛吉飞的视频中 , 入口万物皆可用食品添加剂合成 。 这无疑狠狠击中了大众根深蒂固又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焦虑 , 也掀起了全网关于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否的真理大讨论 。
这场舆论风波 , 甚至还间接动摇了“酱油大佬”海天味业的千亿市值 。 面对“双标”质疑 , 海天发表的“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相关标准法规要求”的声明 , 显然无法平息市场的怒火 。
行业也不免要扣住良心发出郑重一问:今天的中国食品工业 , 是否还能挽回消费市场薄如蝉翼的信任?
01 祖传的添加剂谈起食品添加 , 不能将其妖魔化 。 毕竟“抛开剂量谈毒素都是耍流氓” , 更别说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使用“食品添加剂”了——比如8000年前就出现的食盐 。
通过盐腌制的食物不仅口感好而且不易变质 。 从功能角度来说 , “防腐剂”食盐或许算得上是食品添加剂的祖宗 。
为了让豆腐凝固 , 在东汉时期就用上了盐卤 , 也就是氯化镁 。 大约900年后 , 被当代诟病铝元素超标的明矾加入了宋人的油条配方 , 这也更符合今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观感 。
放眼海外 ,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史同样源远流长 。
公元前1500年 , 埃及人用色素做出好看的糖果;公元前4世纪 , 葡萄酒的红色主要靠人工手调 。 至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, 英国人在19世纪从煤焦油里取出了一种染料色素——苯胺紫 。
随后的100年 , 食品添加剂开启了统治世界食品工业的征途 。
具体到中国市场 。 改革开放之前 , 少量的味精、酵母、酶、木糖醇和柠檬酸 , 基本就凑成了初代国内食品添加剂的版图 。 80年代往后 , 一日千里的商业社会释放出食品工业的生产力 , 食品添加剂领域也进入增长爆发期 。
1996年 , 国家出台了GB2760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》 , 正式为添加剂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按下了开机键 。
截止1999年 , 国内食品添加剂的数量从80年代前的几十种飙升到1474种 , 到了2021年 , 这个数字涨到近2500种 , 已然位列食品添加剂产销大国的第一梯队 。
今天 , 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共计超过2.5万种 , 密密麻麻的配料表里几乎完整抄录着人类近一个世纪的味觉记忆 。
所谓美味 , 不过只讲出了食品领域的一半故事;另外一半 , 则属于“让化学改善生活”的添加剂试验场 。
02 千亿产业今天我国食品行业的规模已经接近300万亿 , 并以10%左右的增速稳步迈进 。 相伴而行的食品添加剂产品产量及行业产值 , 也基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长 。
2021年 , 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产量超过1197万吨 , 同比增长13.26% , 行业内主要种类产品销售额达1341亿元 。 同年 , 中国食品添加剂企业数量超过11万家 , 同比增长近80% 。
30年来 , 国内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同气连枝、互为表里 , 至今仍在伴生发展的蜜月期 , 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的意义可见一斑 。
站在产品功能角度来说 , 为色香味属性“附魔”的食品添加剂 , 是对大众口味公约数的迎合 。 而在商业世界 , 食品添加剂的本质是对降本增效的谄媚 。
当代食品领域 , 一般来说产品的原料成本占据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。 而在最初的大规模产销时代 , 食品品牌批量生产和低价竞争的底气 , 很大一部分是食品添加剂给的 。
半个世纪以前 , 李锦记挤掉百年历史的对手荣甡成为蚝油界的新王 , 一定程度上靠得是引进自动化工业产线代替人工 , 以规模生产加速占领市场 。
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, 量产和质量此消彼长 。 一直依靠厚柴炭火手工慢煮 , 100斤生蚝才能产出2斤蚝油的荣甡 , 在焦糖、味精、山梨酸钾助攻的李锦记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。
而“低质高产”带来的利润盈余 , 也大力反哺了企业在渠道、营销、拓品、再生产等环节的建设步伐 , 从而最终帮助品牌以规模化垄断市场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