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石症医案、配方

胆石症
胆石症包括胆囊和胆管的结石,是是常见病,多发病 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胆石病的特点发生了改变,1983~1985年,对全国11342例胆石病的调查显示,胆囊结石发生率已高于胆管结石,胆固醇结石已多于胆色素结石 。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。主要见于成年人,女性常见,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:3.随着年龄的增长,其差异性减少 。
胆囊结石的成因复杂,目前认为是胆汁的成分和性质发生了改变,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,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 。另外,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,分泌大量黏液糖蛋白促使核和结石生成 。最后,胆囊收缩力降低,致使胆汁瘀积也是结石形成的一个原因 。约20%~40%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症状,称之为静止性胆囊结石,临床表现为:胆绞痛,嗳气、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。
胆管结石根据结石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。肝外胆管结石多发生在胆总管下端,肝内胆管结石可广泛分布于两叶肝内胆管,或局限于某叶胆管,其中于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 。临床表现以剑突下及右上腹痛,当有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 Charcot三联征:腹痛,寒战高热,黄疸 。
胆石症属中医“胁痛”范畴 。中医认为肝气郁结,肝络失和,气滞则湿聚而胆不疏泄,郁久化热,湿热煎熬,结成砂石,阻滞胆道而发生,见右胁下疼痛及放射后背,口苦腹胀、重则胁疼剧烈,恶心呕吐之症状 。《景岳全书·胁痛》篇曰:“胁痛之病,本属肝胆二经,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” 。治疗上应疏肝理气,清肝利胆,温化痰饮,活血化瘀,养血柔肝 。
【临床应用】
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石症医案、配方】马氏临症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用于两例胆石症患者的治疗,收到了满意疗效 。
周氏6等选用48例患者全部用加味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,药用川芎12g,柴胡15g,甘草10g,枳壳20g,白芍10g,香附20g,金钱草30g,海金沙30g,滑石30g,鸡内金30g若疼痛较重加延胡索20g,白芷15g,川子20g,口苦加龙胆草15g,恶心呕吐加代赭石30g,腹胀明显加川朴18g,每日1剂,服药后半小时加服熟鸡蛋一枚 。20剂为1疗程 。周氏组48例均有右胁下疼痛、腹胀、经B超检查确诊 。胆囊内一枚或数枚结石不等,最大约11mm×7mm,其中肝内胆管结石8例,胆囊结石40例,男20例、女28例,年龄2255岁,平均42岁 。主要临床症状:右胁下疼痛,有时放射至后背部,苔薄脉弦 。发病时间:3天以内9例,3~15天11例,15天~1个月8例,1个月以上17例 。该组病例服完1个疗程者14例服完2个疗程者19例,服完3个疗程者8例,服完4个疗程者7例 。结果:痊愈:症状消失,B超检查结石消失,29例占60.4%;显效:疼痛明显减轻,B超显示结石部分消失,7例占14.65%;无效:服药3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,B超显示胆囊内结石无变化,4例占8.396%;总有效率为91.7% 。本组患者总的观察时间为2年 。均于停药1年后做随访,痊愈者有5例复发,显效者2例复发,复发率为14.58% 。
邓氏组治疗方药:柴胡12g,白芍20g,枳壳10g,甘草6g,青、陈皮各10g,川芎10g,香附子10g,大黄10g,鱼脑石20g,鸡内金20g,郁金15g,金钱草30g,茵陈蒿0g加减:上腹刺痛明显、舌边有瘀点者加延胡索12g,丹参20g;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各15g;气虚者加黄芪20g,炒白术10g;发热者加银花20g、连翘10g、黄芩10g 。水煎3次,取药汁450ml,早中晚空腹服,每次150ml,服药期间每隔2天吃猪脚1只,或每天早晨喝食用醋10ml一般连续服药30剂为1个疗程 。邓氏组6例均为胆囊、肝胆管结石的患者 。
其中男性4例,女性2例;年龄均在2056岁之间,20~30岁者2例,31~50岁者3例,56岁者1例;病程长者6年,短者1年 。结石部位胆囊、胆总管结石3例,最大直径为1.5cm×0.9cm,最小直径为0.3cm×0.2cm;肝内胆结石3例,其中单个者2例,多发性1例,最大直径2.3cm×1.6cm,最小直径0.3cm×0.4cm病例选择①典型的阵发性上腹部疼痛或绞痛,伴有消化道症状或有寒颤、发热,舌苔薄白或黄腻,脉弦紧或滑数 。②既往有类似疼痛史或手术取石史 。③经胆道、胆囊造影或B超揭示有结石阴影 。结果:胆囊、胆总管结石共4例,治愈3例,好转1例 。肝内胆管结石共2例,治愈1例,好转1例 。总治愈率为66.6%,好转率为33.3% 。该组疗程最长者65天,最短者23天,平均44天 。
【病案举例】
1.张某,男,1994年10月初诊 。右上腹部疼痛,反复发作2年,曾在当地医院以胆囊炎治疗,疼痛时作时止,此次饮酒后见右上腹绞痛,阵发性加剧,痛连右肩背,伴有恶心欲吐,口渴欲饮,寒热往来,尿黄浊,大便干,舌质红苔薄根黄腻脉弦滑,查体Murphy征阳性 。B超显示,胆囊大小为8.6cm×4.6cm,壁模糊,透光差,胆囊及胆总管见多个光点光斑,最大约0.6cm,确诊为多发性胆结石并胆囊炎 。证系湿热内蕴,煎熬胆汁,久而成石,阻于胆腑,疏泄失职 。治拟疏肝利胆,清热化湿,通泻胃腑处方:柴胡、枳实、香附、生大黄各12g,白芍15g,川芎、黄芩各10g,金钱草30g,半夏12g,海金沙15g(布包),延胡索15g,甘草6g 。水煎服,一日2次,服5剂后,大便日行2次,右上腹疼痛减半恶心渐止,舌薄黄,脉弦而数 。原方去半夏,金钱草改40g,加郁金15g,再进5剂,右胁痛减轻,食欲增加 。上方加减进治30剂,诸症消除B超复查,胆囊及胆管清晰未探及结石,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。
2.李某,男,48岁 。患者因胆结石手术切除胆囊10年 。1995年1月就诊:主诉一年前始见右上腹隐痛,腹胀嗳气,疑胃病(旧疾慢性胃炎)发作,自服甲氰咪胍等胃药疼痛时轻时重 。3天前,疼痛持续不止,呈针刺样,伴纳差,不思饮食,发热恶寒,舌质暗夹紫斑,脉弦细涩 。查体:巩膜无黄染,肝脾未扪及,胁下触痛明显,上消化道钡透示慢性胃炎 。B超提示胆管内泥沙样结石 。此乃气机失调,胆腑瘀滞,治以疏肝行气,通瘀化石法处方:柴胡、川芎、川楝子各10g,丹参、延胡索15g,牛膝、白芍各12g,佛手8g,陈皮10g,鸡内金15g,生大黄10g,生薏苡仁30g水煎服,4剂后胁痛减轻,寒热消失,纳食稍佳,继以上方服15剂,胁痛已除,纳食增加,舌质紫暗得以改变 。但见有形体消瘦,易疲乏气短,乃脾土失运,以上方加怀山药30g,炒白术10g,炒薏苡仁30g,红花6g服药30剂,复查B超,未见结石,慢性胃炎也大有好转 。53.肖某,男性,48岁,农民 。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近半月,曾经治疗未愈来我院就诊 。就诊时主要症状: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半小时并牵引肩背、口苦口干、纳差,大便干结,小便黄,舌苔黄而腻,脉滑数 。B超检查:①多发性胆结石;②肝内胆管结石治宜疏肝利胆,行气止痛,攻坚破积 。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。药用:柴胡12g,白芍20g,枳壳10g,甘草6g,青皮、陈皮各10g,川芎10g,香附子10g,大黄10g,鱼脑石20g,鸡内金20g,郁金15g,金钱草30g,茵陈蒿30g,延胡索10g,焦三仙各15g 。共服上方45剂后,症状及体征缓解 。复查B超结石阴影消失7
按:周氏组中柴胡疏肝理气,调畅气机 。实行气消痞,调理中焦之气,与柴胡相配,可加强疏肝理气之功,且能宣散郁热,芍药柔肝缓急,与甘草相配能缓急止痛,川芎香附入方能增强活血理气止痛之效 。金钱草、海金沙、内金、滑石都具有化石排石的作用,柴胡疏肝散能疏导化石排石药物直达肝胆经络,服用熟鸡蛋的目的在于使餐后胆汁分泌旺盛借助药力以利排石 。
按:例1所生之病,系湿热、气郁、结石阻于胆道,以致通降失职 。根据《内经》“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固”的经旨必须疏肝理气,利胆止痛,尤其要清利湿热,以除去病因,故用黄芩、半夏降逆止呕,清化湿热;化石排石是一个治疗手段,重用金钱草、海金沙、郁金以达其目的 。现代药理研究,金钱草有利胆作用,并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,肝胆管内胆汁增加,内压增高,胆道括约肌松驰,而使胆汁排泄,重用大黄配伍枳实,通泻胃腑为主,使腑泻胆亦泄,有助于胆气通降,药理研究证实,本药具有明显消炎利胆作用,有利于结石从胆道排出 。
例2病程较长,且舌紫脉涩,针刺样痛等特点,故在疏肝行气的基本方中加丹参、川牛膝、红花、大黄推陈致新,通瘀利胆 。此例并有慢性胃炎,脾土虚弱,故加用益气健脾之品,使气足血旺瘀自去,清升浊降胆气通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