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精选文化摘要_郭沫若这首“摇滚诗”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“超人”形象』郭沫若的灵感来自切身体会,“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食,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一样。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,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。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,想把日月...
按关键词阅读: 康熙 纳兰明珠 纳兰容若
文章插图
读郭沫若的诗歌名篇《天狗》,总能读出一种摇滚味道:“我是一条天狗呀/我把月来吞了/我把日来吞了/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/我把全宇宙来吞了/我便是我了!……我嚼我的血/我啮我的心肝/我在我神经上飞跑/我在我脊髓上飞跑/我在我脑筋上飞跑……我便是我呀/ 我的我要爆了!”这首写于1920年的新诗,打着鲜明的五四时代狂飙突进、冲决一切藩篱的精神烙印,有人赞誉其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“超人”的形象。
文章插图
郭沫若的灵感来自切身体会,“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食,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一样。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,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。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,想把日月吃了,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,把日月救出。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,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。小时读的书上,据我所能记忆的说:《周礼》《地官》《鼓人》救日月则诏王鼓,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,秋官庭氏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。《谷梁传》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,诸侯三兵三鼓,大夫击门,士击柝。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。”民国时期,竺可桢、鲁迅、邵力子等知识阶层则以此写过文章,表达过对民智未开、科学观念难普及的社会现状的担忧。据报纸的记载,直到20世纪40年代,发生日食,人们还照样敲锣鸣炮,高声叫嚣以求吓退天狗。从侧面可看出,此风俗之广泛深厚。
文章插图
【郭沫若这首“摇滚诗”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“超人”形象】镜头拉回今日广东的雷州半岛,漫步街头仍可见散布全城的石狗雕像,村口、古道、巷口、门口、水口或古墓祠前比比皆是,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态、风格各异,最早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,堪称中国一绝。古代雷州曾是俚、瑶、壮、侗、僚、黎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,这种对狗的图腾崇拜,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。2万多只石狗在雷州半岛蹲守了上千年,成为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吉祥物与守护神。雷州石狗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从典籍文学到凡俗日常,神话传说中的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,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。
声明:本文是由网友投稿,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立场。
来源:(暖日科技玉琪)
转载请注明【精选文化】网址:http://www.xuan6.com/d/01151Ga52021.html
原题:郭沫若这首“摇滚诗”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“超人”形象